·中央政府门户网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 ·衡阳市政府门户网 ·耒阳市政府门户网

当前页面: 首页  > 耒阳市教育局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应注重“五个结合”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应注重“五个结合”

2014-08-14 10:37 来源: 耒阳教育网 作者:东方红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应注重“五个结合”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湖南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表明,教育信息化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建设教育强省的内在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教育顺应时代需要的必然选择。目前全省上下都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并已取得明显成效。但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重眼前轻长远、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过程轻考评等现象。根据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本质要求,结合耒阳市争创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市的实际,作为一个信息管理者认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应注重如下“五个结合”。
一、在目标实施上应注重整体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推进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重,要求高。各地应根据教育部的规划要求,按照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教育发展实际,统筹制订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顶层设计、全面覆盖,明确目标、任务、重点、方式和措施,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构建评价评估体系,在发展理念、资金投向、融资方式、政策机制等方面进行科学导向。应在工作理念和建设目标上有一个整体把握, 按照“三通两平台”的建设要求,统筹规划并建好“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即校校通宽网,班班可应用,人人可接入,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实现以资源为主线、以网络为载体、以服务为核心的转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整体推动区域和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应以创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为抓手,把创建工作作为实现区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引擎工程”、促进教育公平的“民生工程”、实施教育强县战略的“基础工程”来抓,使县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呈现一个新的局面。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应充分考虑各学校的实际,准确分析各自工作的难度,分层次分步骤提出工作目标和工作进度,以点带面,分批实施,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华容县“高起点整体设计、高标准分步实施、渐进式应用到位”的做法是可以借鉴的。
二、在资金筹措上应注重政府引导与企业参与相结合。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大瓶颈。推进教育信息化,单靠政府投入不行,单靠哪一方面的力量都不行,在资金筹措上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行政府引导与企业参与相结合。我市要完成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共需资金8642.3万元。拟定于2014年9月启动,到2015年底结束,分三个阶段实施。主要完成以下工作任务:一是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及信息终端配置。二是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本土化中小学主学科同步网络名师课堂和名校课堂。三是完成教育资源云平台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四是完成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对全市所有教师开通网络空间,分批次对全市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借鉴岳阳华容县“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学校购买服务”的网络建设机制,“政府评估准入、企业竞争提供、学校自主购买”的资源建设机制,“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建设经营、学校购买服务”的空间建设机制,探索“企业投资建平台,学校按需买服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新途径,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各级政府应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和运行、维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设立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同时积极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法人资本进入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形成多渠道经费筹措体系,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我市分五年偿付,每年1728.46万元,其中教育局每年按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10%筹集资金约960万元,市财政每年还需安排该项资金768.46万元。应用好政府专项经费,探索利用生均经费支持教育信息化。学习华容县加强合作交流,营造开放灵活的合作环境,推动校企之间、区域之间、企业之间广泛合作,互补合作、互利共赢,构建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新机制,使“互联网商业模式”与“教育需求与行政推动”相结合,“社会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相结合,“企业专门技术队伍”与“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相结合,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重心的转移和发展方式的转型。
三、在师资建设上应注重新师资培养与在职教师培训相结合。推进教育信息化是一场革命,教师应适应教育教学这个根本性的变革。在师资建设上应注重新师资培养与在职教师培训相结合。建立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扩大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招生规模,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一批合格的现代教育技术新师资,以满足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同时,应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各地应将教师培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政府按教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作为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学校从公用经费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教师培训,建立和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建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资格证制度,实施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培训和考试认证,建立和完善学校和教育机构信息技术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和信息技术支持队伍组织体系,加强管理者培训、技术员培训、学科培训、全员培训,做到“领导懂、骨干精、全员会”。 在培训实施阶段,教师分基本操作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用研究培训三个层次培训,做到会文字处理、会网上搜集资料、会制作课件、会使用多媒体设备,实现电子备课和多媒体上课。坚持专项培训与远程网络培训相结合,探索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新模式,构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学习与管理平台,使培训、考核和认证一体化,同时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与教师资格认证、教师继续教育、教师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相挂钩,以考促培,以培促用,形成鼓励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动力机制。
四、在实际应用上应注重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基础,应用是核心,着眼点和落脚点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注重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围绕信息技术基础能力、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专业发展能力,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便捷共享,以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促进教学主阵地的常规化、常态化应用,让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和孩子零距离接触先进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开发,为每位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实现人人、时时、处处可学。建立健全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程,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应用,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贡献率,提升师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利用中央电教馆资源网、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资源和网络教研备课平台和远程教育平台,启动“名师空间课堂建设计划”,建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和“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名校网络课堂”,逐步普及专家和骨干教师引领的网络教研,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和支持各校根据本校优势和特点开展网络教研,形成成果,创造特色。可借鉴株洲市天元区的经验,区域推进“活力课堂”,开展“研、培、评、展、赛”系列教研活动,重构师生共长课堂生态,搭建“微课程”研发、教育资源分享、多维网络等三大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还应组织师生参加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等活动,以赛促用、以赛促研,不断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五、在工作推动上应注重过程管理与结果考评相结合。推进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事事相关,环环相扣,对管理工作要求很高,应注重过程管理与结果考评相结合,既要建立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又要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科学严格的管理机制。建立教育信息化专家督导制度,成立由技术、教学、督导等方面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团队,从建设、培训、指导、资源、服务、交流等方面进行全程指导、跟踪和咨询,确保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考核制度,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政府督导考核、学校考核、教师考核三级考核范围,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严格考核,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健全激励机制,对教育信息化工作成绩突出、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以此推动教育信息化目标全面有效地落实。像永兴县那样,把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与教师的考核结合起来,把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率和使用效益与学校的工作考评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长效机制。

总之,推进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发展理念的创新,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新探索,应通过上述“五个结合”,实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突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新突破,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新突破,以此推动湖南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湖南教育强省建设步入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