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乡镇动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耒阳坛下铜锣走进央视《中国之声》栏目:千锤打造的铜锣 如何"一锤定音"?


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坛下乡,历来以制作铜器闻名。这里的铜锣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藏着"千锤打锣,一锤定音"的奥秘。

罗冬元是坛下乡锣鼓厂厂长,今年70岁,刚刚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是传承祖辈铜锣制作手艺的第七代传人。从盘子大的小锣,到两米高的大锣,这些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铜锣,都出自他的锣鼓厂。

罗冬元的铜锣产品

铜锣的声音原来区别这么大

每种铜锣都有着不同的用途,或浑厚、或嘹亮、或用作表演、或保证通讯。山区路远,平原热闹,这些锣有的像草帽,形状扁平,中间隆起;有的宽阔厚实,边缘低矮。空腔的大小影响声音的传播和回荡,不同部位的厚薄影响铜锣的音色,其中有工艺、材质、传播介质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尽管铜锣种类繁多,但只要一敲击,罗冬元就能从声音里判断出这是什么地方的锣,怎么制作。

罗冬元的和巨大的铜锣

丰厚的矿产孕育响亮的铜锣

罗冬元说,耒阳坛下铜锣制作技艺起源于三国时期,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坛下盛产铜矿和锡矿,在此驻扎的军队把北方的冶炼技术带到这里,开始生产铜壶、铜碗、铜锅等等的生活用具。渐渐地,人们发现铜和锡经过配比后制作出的物品敲击起来特别响,于是专门用于敲击通信的铜锣诞生了。

复杂的工艺保证铜锣的品质

坛下铜锣制作工艺复杂严谨,分工细致。选料、配料、融水、锻打、剪边、淬火、冷作、抛光、定音等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纰漏都会导致铜锣的报废。

铜锣的配料要遵循严格的比例,不仅要保证铜、锡、银的配比,还要计算好不同大小的铜锣在制作过程中的挥发和其他损耗。

每种铜锣的大小、厚薄、形状都完全不同,烧热后要立刻淬火,淬火的时机是决定铜锣硬度和韧度的关键,如果烧得太红就容易碎裂,如果烧得不够则硬度不足,铜锣就会打不响。淬火的操作完全凭师傅的感觉、眼睛和经验。

烧热的铜锣放入水池中淬火

冷作:用锤子打出铜锣形制

一锤定音:铜锣声音的奥秘

冷作完成后的铜锣经过抛光,将被送往质检区,等待最后的"一锤定音。"所谓定音,就是用锤子修正铜锣发声的区域,最终确定铜锣的音质。定音前的铜锣声音尖锐凌乱,一经敲击就会发出散乱的噪音,但经过定音后,铜锣的声音将变得饱满浑厚,留下悠长的余响。

机械化改造、将铜锣送往海外

从空气锤到剪边机,再到铜锣模具,罗冬元自己画图纸,自己找电工焊,生生靠自己摸索出了一套机械化之路,让离不开手工制作的铜锣实现了部分工艺的机械化,产量大幅提升。

罗冬元引入空气锤设备锻打铜锣

罗冬元和儿子罗建文一心经营锣鼓厂,他们的背后,还有十几个兄弟姊妹和亲戚,他们都曾经在铜锣厂学习制作,如今已经在全国十几个省份的省会开了乐器店,锣鼓厂为不同剧种不同民族定制锣鼓,销往全国各地,各省份的戏班乐团里,都留下了"坛下非遗"的字样。

铜锣订单越拉越长,已经排到产量的三倍,现在老挝、越南、缅甸都用上了坛下乡的铜锣。

"铜锣这个行业,全部机械化,这是不可能的。有的东西会被淘汰,但当一批旧的东西过时,新的行业已经出来了。当物质水平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会越来越高,需要的东西也会更多。我会把铜锣制作传承下去,因为这是我家祖业的东西,也是一个民族的东西,也是一个祖传的东西,我认为这个东西是一个好东西。"——罗冬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山河弦歌》,派出多路记者以"大喇叭广播员"身份深入广袤大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聆听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乐章。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